論語· 為政》。原文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什麼叫天命?

image

https://youtu.be/nmXUnardGXE 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翁繼業《老子悅能:自然就幸福的秘蜜》, 第十六章 回到自己的天命

一回到自己的天命

我們的心就會靜定

從慢的現象抽離

從分別的執著解脱

明白著生命的豊盛

祝福每個人的自然

然後

所有的好處與利益

就自然地包圍著你

讓你受用

讓你安全

讓你好過

這一切都來自於你

回到自己的天命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道德經《第十六章虛極靜篤》

這一章很美,我為這一章定了一個標題「回到自己的天命」。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這一章講道家很重要的兩個修行的方法,一個叫「致虛」,一個叫「守靜」。致虛與守靜是道家一以貫之最重要的修行。「致虛極」就是把致虛這件事情做到極致,「守靜篤」就是把守靜這件事做到非常的篤定。

為什麼要「致虛」呢?當我們修行時,從小我出發,不斷地朝著生命更大、更高的版本前進,在過程中要把自己原來的成見與定見空掉,如果我們一直抓著我就是這樣、我非這樣不可、我只是這樣」,不管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我們就無法不斷地發展自己的生命,所以就無法心量廣大,也無法能量正大,更無法生命壯大。所以致虛就是讓我們的心時時刻刻用「」這個字來修行。當我們能夠把心裡面的定見掏空,讓知見不要捆綁我們的心時,我們就會愈來愈清靜,就可以進入到道體中,這叫「致虛極」。「 可以讓我們的生命現象裡跳出來,去觀察現象在玩些什麼。我們的情緒、情感、情境只有在生命進入安靜的狀態時,我們才能成為那個觀察者,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被什麼包圍,然後才能夠清清楚楚地從這個包圍中跳出來,這叫守靜的功夫。守靜做到極致就叫做「守靜篤」。

人為什麼要致虛極、守靜篤呢?當我們能靜下心來,讓自己的覺察力透過「靜」的過程擴大,就可以感覺到身邊萬事萬物的生滅。所有的生命都重複地進行著成、住、壞、空,我們也看到每一個生命到最後是歸結到什麼樣的根本上。如果沒有空的心、沒有專注的觀,是看不到萬物本質的。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芸芸」就是看起來很茂盛的樣子。「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指的是萬物生長時生機盎然,一旦枯萎凋落,就各自回歸根本。

當一個生命回歸到自己的根本上時,就進入了「靜」的狀態。「復命日常」指的是生命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盈虛消長、循環往復是互古不變的自然法則。「知常日明」 瞭解生命這種成、住、壞、空的常態就是「明」

簡單地講,這一大段話在描述一個狀態,就是最終的狀態—明。我們能不能明明白白地過日子,能不能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是誰,自己要追求什麼、要體驗什麼、要創造什麼,同時也能夠明明白白地知道別人在追求什麼、在體驗什麽、在創造什麼。

如果我們都能夠明白每個生命有各自獨特性、獨特的天命與天份,我們就會尊重每一個人不同的道路,讓每一個人走在自己正確的、開心的道路上,所以這一大段話就是告訴我們能不能明白生命的狀態。

明白生命的狀態與我們有什麼關保呢?在我來看至少有兩種關係:第一個叫做自己與自己的關係,我們明不明白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明不明白自己的天命是什麼、天份是什麼,這叫做「自明」。第二個是我們明不明白與我們有關係的人,他們喜款什麽,他們適合做什麽,他們做什麼會適合不斷地讓生命有發展、有快樂。我們常常在不知道別人、不瞭解別人的狀態之下,用自己的偏見、成見、定見去要求別人要這樣或要那樣,沒有讓每一個人走在他自己自然而然的道路上,就會讓大家進入到一種凶險狀態—凶,這就是經文中所說的「不知常,妄作凶」。

當我們回歸到自己生命的根本,走在自己生命的常道上,就能知道自己要過什麼日,不是為別人的價值而活,不是用別人的幻想來過日子。這是道家最重要的修行,分分秒秒、時時刻刻都安住在自己的明白裡。《聖經》裡有一句話:喜樂是最好的身心良樂」,反過來說,不喜樂就是身心生病的最重要原因。所以我們對世界最大的貢獻就是讓自己活在喜悅快樂中,活在悅能裡面。整本《道德經》只為了表達一件事,我們有沒有開心過日子,有沒有找到自己能量的源頭。如果有,就是歸其根,歸根以後靜,靜然後復命,復命然後常,知常然後明·如果沒有,就會不明白自己的生命狀態,而活在一種焦慮憂鬱的狀態下,日子過得不快樂,也讓身邊的人都不快樂。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知常容」指的就是,如果知道每個人有自己的常態,我們就能夠包容每個人的不同,能夠包容自己與別人不同,也能夠包容自己與完美的標準不同。很多時候,「不能接受自己是生命中最大的問題。但是,如果我們知常,我們就會包容,包容自己也包容別人。當我們能夠包容自己、包容別人的時候,就會進入一種平等對待一切生命的狀態,這就叫「容乃公」。公平不公平、公正不公正,關鍵是在於「容」。什麼叫「容」 ?就是都能夠平等地接受與對待所有的差異性。所以當我們不公平的時候,就代表著有些人我們容得下,有些人我們容不下,有些看法我們接受,有些看法我們不接受。當我們有偏見時,就容不下別人的差異:當我們不能夠平等看待一切時,就不公。

「公乃王」,「王」是什麼呢?正面力量的幫助、支持、管理、導引,就叫「王」。 「公乃王」指的就是當我們沒有偏見的時候,我們就能用正向的力量去支持與我們有關的一切,包括支持自己、支持別人。

 土乃天」就是當我們能夠用正向的力量不斷地去支持所有的一切現象的時候,這就成就了一個天道。為什麼叫「天」呢?中國字的「天」,叫做「一大」。天這個字怎麼來的呢?當人願意把手伸出去擁抱、涵蓋、連結時,就成了「大」。一個人這麼做叫大,一大群人一起這麼做叫做什麼呢?就叫做「天」。所以中國字的概念裡面,所謂天就是指一大群人。當我們伸手與他人互相擁抱時,這叫;當我們的心擴散出來願意與一群人和諧地在一起,願意讓自己的存在對這一群人有正向的貢獻,這就叫做。所以有沒有天命,就看我們的態度。當我們只在自己的生死存亡、利益得失時,那叫「人命」。當我們開始關心與自己沒有關係的人時,那叫「大命」。當我們開始關心與自己沒有關係的眾生,這時候我們就有了「天命」。

天乃道」,當我們有這樣的天命時,就可以與無所不在的能量合為一體。這就是所不在的能量場。所以當一個人的心是寬廣的,關懷所有的生命,就會走進裡。因為無所不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儘管我們有限的物質身體消失了, 但是我們所成就的覺性依然不會消失,這就是「沒身不殆」。

在這一章裡,我要告訴大家一個關鍵的力量—觀。「觀」就是覺性。我要請大家觀我們生命中會重複出現的三個東西:第一觀要觀「情緒」,觀我們的情緒。我們常常生氣,常常重複在什麼時候生氣呢?看到什麼人的時候生氣呢?看到什麼事的時候生氣呢?我們是重複在哪裡呢?第二觀要觀「情感」,我們對誰的情感重複出現什麼樣的狀態呢?對朋友的、對家人的、對父母親的、對於週邊親友的情感要去觀。第三觀要觀「情境 ,生命中常常重複出現的情境是什麼呢?為什麼要請大家觀這個呢?我們的人生其實就是被這些東西包圍著, 而每一次看清楚自己的情緒、情感、情境重複出現什樣的現象時,那個時候就是真正地看清楚自己生命的開端。我也要請大家寫下幾個個字,這幾個字也是與「致虛極,守靜篤」有關的。

一是「念念淨空」,念念淨空就是致虛極的一個修煉,當你觀察到自己的情緒、情感、情境時,不管看到什麼都是一個念,把這個念沖掉,這就是致虛極的修煉。二是「歡迎光臨」,歡迎光臨就是守靜。為什麼歡迎光臨與守靜有關呢?守靜就是不被動搖,不管出現什麼,都不被它所動搖、不被它所影響。所以歡迎光臨的意思就是站在那裡,不管出現的是什麼,我們都保持一種歡迎的態度、不被動搖的態度。

我把「致虛極,守靜篤」換成比較生活化的概念,就是希望我們觀察自己,不管看到什麼,都要把它空掉。不是因為它不值得保留,而是希望我們能透過致虛,也就是念念淨空,透過守靜,也就是歡迎光臨,去長養我們的心。當我們的心變得寬廣時,後面的這一切就會自動出現。

 

資料整理: 施郁麗10.26.22

https://reurl.cc/Z1aNbg  image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愛分享 的頭像
    愛分享

    玩轉做自已,豐富生命之花

    愛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