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福報

「福報」是學佛的人所重視的問題,如我有多少福報?他有多少福報?大家彼此有多少福報?

其實,「福報」不是只有學佛修行的人才關心,我們在春節過年的時候,可以看到許多人家門口都喜歡張貼「五福臨門」的春聯,就是希望在新的一年,福、祿、壽、財、喜這五福能齊降門庭,閤家大小都能平安吉祥。

福報,就像我們在糧倉裡有儲蓄糧食、在銀行裡有一定的存款,因此在生活中,糧倉、銀行就會不斷供應我們所需的報酬、利息、本金。假如說銀行、糧倉沒有存款,沒有儲糧了,是負債、借貸的情況,銀行就會追討,就會要你繳回借貸,這就是福報不足,存款用光了。

你在人間做多少善事,就會有多少功德福報;你不做善事,沒有勤於耕種,再好的心地、良田,也不能生長五穀。《金剛經》說,多做多得,少做少得,它和福德性不同。福德性是你有無量的財寶,那是屬於心性上的,其數量無量無邊,不可計數;但在有相的福報裡,福德性派不上用場,福報是需要你付出實際的行動,在日常生活裡去累積功德善事,你付出有多少,收穫就有多少。

福報也不是要用來比較的,主要是要自我耕耘心田,自我勤奮,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世俗上說,修橋鋪路、布施助人都是累積福報的方法。《普門品》也說,如果你救助他人的三災七難,如是因如是果,當然你也能吉星高照,時時逢凶化吉。

什麼是福報?簡單的說就是善、美的回報。譬如:從小出生在幸福的家庭、長相端正、聰明靈巧、身體健康、心地善良、喜樂開朗;長大後求學順利、事業如意、婚姻美滿、善友眾多;中老年後子女孝順、名節清廉、知足常樂、長壽無病、能得善終等,這些就是所謂的福報。

雖然大家喜歡求福報,可是每個人的福報卻不同,即便是同一個家庭裡的兄弟姊妹也都不會相同。這是為什麼呢?依佛教的立場來說,當然是脫離不了「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的因果關係。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這清楚說明了前世、今世、來世三世的福報厚薄是緊密相連的,就像串聯的鎖鏈,彼此牽引,相互影響。

過去世的善惡行為我們已無法挽回,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為今生與來世的福報努力;不僅一個沒有福報的人當要如是,就是一個有福報的人,也要懂得惜福、培福。因為如果只知享福而不知惜福、培福,福報遲早會用盡;就如銀行存款只出不進,存款必定一天少於一天。又如一位學生,即使再聰明,如果不用功,最終也會落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下場。

當然,福報有福報的來處,福報不是偷來的,福報也不是搶來的,福報不是妄想就有,福報更不是怨恨就可以獲得;那麼,福報從哪裡來呢?其實,一個人的福報有多少,是可以由自己決定的。一念的善心,可以消除很多的罪業;一念的慈悲,能夠增加很多的功德。有的人因為「拾金不昧」而獲得福報;有的人因為「不貪不義之財」有了善緣;有的人因為「救苦救難」而消災免難;有的人因為布施明燈,而得以全家團圓。如「貧女阿照」,就是藉著施燈的因緣而遇到大富長者協助,所以能和父親團聚。

因此,平時看到人點頭微笑、親切問候,或是舉手之勞的服務,乃至見人有難熱心幫助等;能夠成就他人的善事,隨時多做好事,這些都是和人結緣的方法,如此自然會增加福報。因為法界一切眾生,都是相互依存成就,共存共榮的生命體,所以想要獲得福報,廣結善緣,勤修布施,必能為我們累積今生、來世無量的福報。

資料來自星雲大師全集佛法真義3佛教常識- 071福報http://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9495

 

星雲大師現代詮釋 福報

「福報」是學佛的人所重視的問題,如:我有多少福報?他有多少福報?大家彼此有多少福報?我們在春節過年的時候,可以看到許多人家門口都喜歡張貼「五福臨門」的春聯,就是希望在新的一年,福、祿、壽、財、喜這五福能齊降門庭,閤家大小都能平安吉祥。

福報,就像我們在糧倉裡有儲蓄糧食,在銀行裡有一定的存款。因此,在生活中,糧倉、銀行就會不斷供應我們所需的報酬、利息、本金。假如銀行、糧倉沒有存款,沒有儲糧了,是負債、借貸的情況,銀行就會追討,倉庫就會要你繳回借貸,這就是福報不足,存款用光了。

你在人間做多少善事,就會有多少功德福報;你不做善事,沒有勤於耕種,再好的心地、良田,也不能生長五穀。《金剛經》說,多做多得,少做少得,它和福德性不同。福德性是你有無量的財寶,那是屬於心性上的,其數量無量無邊,不可計數;但在有相的福報裡,福德性派不上用場,福報是需要你付出實際的行動,在日常生活裡累積功德善事,你付出有多少,收穫就有多少。

福報也不是要用來比較,主要是要自我耕耘心田,要自我勤奮,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世俗上說,修橋舖路、布施助人都是累積福報的方法。〈普門品〉也說,如果你救助他人的三災七難,如是因如是果,當然你也能吉星高照,時時逢凶化吉。

什麼是福報?簡單說就是善、美的回報。譬如:從小出生在幸福的家庭、長相端正、聰明靈巧、身體健康、心地善良、喜樂開朗;長大後求學順利、事業如意、婚姻美滿、善友眾多;中老年後子女孝順、名節清廉、知足常樂、長壽無病、能得善終等,這些就是所謂的福報。

雖然大家喜歡求福報,可是每個人的福報卻不同,即便是同一個家庭裡的兄弟姊妹也都不會相同。這是為什麼呢?依佛教的立場來說,當然就是脫離不了「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的因果關係,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這清楚說明了前世、今世、來世三世的福報厚薄是緊密相連,像串連的鎖鏈,彼此牽引,相互影響的。

過去世的善惡行為我們已無法挽回,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為今生與來世的福報努力;不僅一個沒有福報的人當要如是,就是一個有福報的人也要懂得惜福、培福,因為只知享福而不知惜福、培福,福報遲早會用盡,就如銀行存款只出不進,存款必定一天少於一天;也像一位學生即使再聰明,如果不用功,最終也會落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下場。

當然,福報有福報的來處,福報不是偷來的,福報也不是搶來的,福報不是妄想就有,福報更不是怨恨就可以獲得;那麼,福報從哪裡來呢?其實,一個人的福報有多少,是可以由自己決定的。一念的善心,可以消除很多的罪業;一念的慈悲,能夠增加很多的功德。有的人因為「拾金不昧」而獲得福報,有的人因為「不貪不義之財」有了善緣,有的人因為「救苦救難」而消災免難,有的人因為布施明燈,而得以全家團圓,如「貧女阿照」藉此因緣遇到大富長者協助,所以能和父親團聚。

因此,平時看到人點頭微笑、親切問候,舉手之勞的服務、見人有難熱心幫助、能夠成就他人善事,隨時多做好事,這些都是和人結緣的方法,如此自然會增加福報。因為法界一切眾生都是相互依存成就,共存共榮的生命體,所以想要獲得福報,廣結善緣,勤修布施,必能為我們累積今生、來生無量的福報。

福報提問

問:既然福報是自己可以決定,是靠努力而來,能否具體說明,如何培植福報呢?

答:怎樣才能有福報?

第一、勤儉節約:有的人雖然家財萬貫,由於浪費奢侈,不懂節約,最後免不了窮困潦倒。相反的,有些人勤勞節儉,所以福報隨之而來。

第二、善因好緣:有的人,事不關己絕不過問,不與人結緣,當然也不會有好運氣。想要有福報,必須先播撒福報種子,比如積極參與利益大眾的善事,熱心助人等,所謂「助人者,人恆助之」,多種一點善因緣,就是修福報的方法。

第三、慈悲喜捨:《阿含經》記載,有一位小沙彌,本來應該夭壽,因為一念慈悲,救了許多受困水塘的螞蟻而延壽。一念善心,可以消除罪業;一念慈悲,能夠增加功德。慈悲喜捨,福報就會到來。

第四、吃虧奉獻:吃虧奉獻是一種無私的、真心的付出,是一種歡喜的、不求回報的道德行為。如果我們常抱持著你是好人,我是壞人;你是對的,我是錯的;你很偉大,我很渺小 ;快樂給你,苦惱給我;富有讓你,貧窮我受的態度,時時尊重對方,處處為對方著想,必能獲得對方由衷的敬愛。

不必羡慕別人的福報比我大,也不必研究別人的福報從哪裡來。胡適之先生說:「要怎麼收穫,先要怎麼栽」,已經種下勤儉、結緣、喜捨、奉獻的種子,自然能收到福報的果實。

問:要如何才能防止福報漏失呢?

答:有人信仰宗教,受到信仰的薰陶,也懂得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如此積聚很多的功德福報。但是稍遇逆境,他就大發牢騷,心生怨恨,甚至口不擇言、怨天尤人,他的義行福報就會漏了,真是不值。怎樣防漏呢?

第一、要慎言:一句話可以成功,一句話也可以失敗。謙虛、感恩,福上加福;如果說話刺傷別人,縱有功德,福報也會漏了。

第二、要慎行:既已做了好事,就應該好好把握,不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第三、要慎思:既已給別人的好因好緣,就要往好處去想;如果幫助了別人,心中又生懊惱,即使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想好意,但是因為有漏,就如同鍋子漏了、碗盤漏了、房子漏了、口袋漏了,怎麼能積聚福報功德呢?

有漏的世間,有漏的眾生,保不住功德因緣,正如茶杯有了破洞,水就會漏失掉。所以,吾人應該要時時刻刻謹言慎行、攝身防意,千萬不要讓三業把我們的福報漏了。

(摘自星雲大師《星雲法語》、《迷悟之間》)

文/星雲大師, 譯者/滿和法師、Doris Koegel-RothLeon Roth

行善是枷鎖,作惡名禪定。這不怪禪師顛倒,在真理上講,作福行善,一味執著人天福報,豈非為枷鎖所囚?吾人莫為善惡所迷。應該知道,為善上生時,就一味執著有為法,以為是究竟解脫,這就錯了;作惡下墮時,就心灰意冷,以為人生無望,這也是錯的。實則「善惡是法,法非善惡」也。佛法者,無有定法也。

Don’t call the Chan master upside-down, who declared, “Performing good deeds is bondage, but performing evil deeds is meditative concentration.” On the contrary, he understood that whoever is attached to doing good deeds just to be reborn as a human or celestial being is a prisoner in chains. Don’t be deluded by the outward appearance of good and evil, or confuse attachment to good deeds with liberation, or be rigid in your view of the Dharma. Good and evil do exist, but the Dharma is beyond good and evil. Therefore, do not be disheartened by the thought of your past bad deeds.

資料來自人間福報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372046

福德與福報一字之差

福德與福報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樣。福德是成佛的資糧,往生西方亦復如是,在《佛說阿彌陀經》裡面,佛陀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要注意,這裡講往生西方的資糧是福德,而不是福報福德是福慧雙修的結果,我們通常講的六度即是福慧雙修。佈施、持戒、忍辱是修福報禪定、般若是修智慧精進通前通後。前面的佈施要精進、持戒要精進、忍辱要精進,後面的禪定要精進、般若也要精進,所以這個六度法門它就是福慧雙修。

 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出,你想要成為這個世間有福報的人,你只要修學佈施、持戒、忍辱、精進就可以了,如果你把佈施、持戒、忍辱、精進做好了,你就可以得到無量的人天福報。但是我們要知道,福報是世間的有為法,有為法還有一個名字叫有漏法,有為法在《金剛經》當中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我們再透過一個典故來看看福報與福德之間的區別。達摩祖師從印度來到中國弘法,梁武帝聽說達摩祖師是一位高僧,就將達摩祖師請至宮中促膝長談,梁武帝就沾沾自喜的問道:“大師,我即位以來,造寺、抄經、供僧不可勝數,有多大功德?”達摩祖師就跟他講:“並無功德,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看來雖有,實在沒有”。梁武帝聽了之後就悶悶不樂,達摩祖師覺得和梁武帝法緣不和,就私下離去了。

 那達摩祖師為什麼說梁武帝所做的這一切善事沒有功德呢?我們現在的學佛人做的也很多,全心全力的供養道場、供養三寶乃至於弘揚佛法。我們要從這個故事當中仔細的去思考,你看達摩祖師說梁武帝做了那麼多卻並沒有功德,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梁武帝執著於這些善事,也就是說他沒有不住相而行施。他是以希望得到回報的心在做佈施,那這樣的佈施只是有漏的人天福報,而不是無漏的福德

所以我們學佛人在修學菩薩道的時候,一定要具足三輪體空的精神,這樣我們所做的善業才能成為無漏的福德,成為我們將來往生西方的資糧。為什麼現在學佛的人多,唸佛的人也多,往生的人卻少呢?根本原因就是學佛的人不明理。不明理就麻煩了,雖然我們也在行佈施,但都是住相佈施。在寺院裡面,我們經常看到很多人捐款以後都希望成為寺院的大功德主,我們要知道這就是有所住,這個功德就小。你默默無聞,做了就做了,沒有需要回報之心,也不把自己當成是寺院的VIP,那你做的一切功德就是福德。

 福德與福報是不可以相提並論的,福德是無漏之法,是成佛的資糧,而福報是有漏之法。什麼叫有漏之法,就像我們往茶杯裡倒點水,但杯底有個洞,福報就像水一樣慢慢漏掉了。你福報修得再多,如果你這輩子不能往生西方,五戒十善也沒有持好,那這個福報來世不會到善道去享,到哪裡享用呢?可能在惡道裡面做鬼王啊,土地啊,或者做個大熊貓、寵物狗之類的。由此可見,修行人只要念頭一轉,一明理啊,把執著之心去掉,清淨菩提心現前,福報就可以轉為福德,那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議功德。

資料來自日間新聞”https://www.daytime.cool/culture/11660837.html

 

資料整理者: 施郁麗10.28.2022

https://reurl.cc/EXKL1A  image

 

 

arrow
arrow

    愛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