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讀書、結婚、生子、工作亦或是功成名就?即使爬到高峰的人,仍有下山的一天,但是卻有一項沒有年齡限制及退休止境的服務-義工。據相關資料顯示,96年台灣約有56萬人次接受義工訓練,由此可知當義工已成為新心趨勢。
義工的英文是volunteer ,是自願參加者。義工是只要有益於大眾的事,都能義不容辭的工作。星雲大師說:「義工是有情有義,是出自歡喜的發心,用心甘情願、滿懷喜悅、無怨無尤的胸懷為人服務,並且是全力以赴從事義務性的工作。」當義工最主要是讓我們學習慈悲、學習笑容、待人和善、給人歡喜。
自己曾當過台北佛光緣美術館義工,單純只是為了親近都市叢林的清涼地。厭倦了缺乏人文關懷要素、恆常不變的職涯生態,每天拖著疲累不堪的身心回家,假日再逛街血拼的慣性生活,頓感生命淡薄無味。因而選擇當義工,利用下班時間,每禮拜挪出幾小時做服務,選擇不當操控電視遙控器的沙發人。由於耳濡目染諸多藝術作品,對藝術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時也認識很多義工和優秀的藝術家,生命因而更加寬廣而多元。雖說佈施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卻有與支薪工作迴然不同的另一種心靈飽足感。
大師說:「肯發心利益大眾,只要覺悟到生命苦空無常而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不論出家在家,不分地位高低,都有資格稱為菩薩。」而義工用歡喜的心,展現笑容,讓接觸到的人都因而得到歡喜,便是菩薩的表現。有一次,與父母親及妹妹一起爬台北松山區的虎山,當天飄著小雨,加上前一天下過雨,所以山路濕滑,但卻有不知名的善心人士,在較不易行走且易滑倒的路段,舖了防止滑的腳踏墊,讓我們放心而安全的行走。在我們之前,有人經過,在我們之後,也有人會走過這段路,因為這位人士的發心,助人免於恐懼,就是菩薩道的體現。
「義工者,不一定要求得報償,而要帶著感恩、感謝的心才能當義工。」有些人卻對於當義工無所求的付出行為有錯誤的心態,認為當義工是卑下沒出息的。我有一位朋友的鄰居,懂多國語言,卻賦閒在家,怨天尤人,而不願跨出家門做好敦親睦鄰和結好緣的事,實在很可惜。但也遇過一位才小學一年級的小小義工在靜思軒做服務,他因而有學習勇於承擔、廣結善緣、增加自信、快速成長、結交朋友的好機會。
(菩薩與義工原文連結http://www.buddhism.org
義工是為了服務、奉獻和結人緣,而非為名利。大師說:「做義工有如心中點了一盞明燈,讓全身都能發出光輝,照亮身邊每一個人,為社會增添溫暖和希望。」雖然自己微不足道,身上能發出的光輝如同螢火蟲般微小,但是集結眾多螢火蟲的亮點,世界就增加光輝。我願從自身做起,期許當一位「義工菩薩」,隨時隨地隨份的當一位不請之友,懂
得給人信心、歡喜、希望和方便。
.hk/member/Article-1930.html)